首页 | > 企业文化 > 企业文苑 |
大漠铁轨上的坚守者
在内蒙古高原的腹地,一条钢铁巨龙横贯戈壁,北起中蒙边境甘其毛都口岸,南至包头万水泉南站,而这就是四公司第一铁路运输分公司参与机车运输的甘泉铁路,它长达352公里。
这里年均180多天狂风呼啸,冬季气温可骤降至零下31.9℃,夏季沙尘遮天蔽日。十二年来,一支106人的铁路队伍扎根于此,以血肉之躯与极端环境抗衡,用坚守与智慧书写了一段震撼人心的华章。
风沙为伴,极寒为敌
戈壁深处的“魔鬼气候”。甘泉铁路的起点金泉折返所,坐落于内蒙古乌拉特中旗的无人区。这里的气候被当地人称为“四季分明却无春秋”——冬季长达五个月,寒风裹挟砂砾如刀割面;夏季沙尘暴频发,能见度不足100米。2024年12月,一场寒潮将气温推至零下31.9℃,指导司机杜庆军的手背冻出疮口,他说:“戴三层手套都挡不住寒气,棉大衣一沾雪就冻成冰壳。
2025年4月的一场沙暴,让这片戈壁再显狰狞。10级狂风卷起砂石,能见度不足50米,车队长常永亮弓着腰、眯着眼,从出勤室到机车的5分钟路程,硬是在风沙中挣扎了15分钟。“沙子打在脸上像针扎,眼睛根本睁不开。”他回忆道。更凶险的是流沙埋轨——一次值乘中,司机张伦发现前方百米钢轨被沙掩埋,他果断停车,带领班组徒手铲沙两小时,手掌磨出血泡才恢复通车。
“铁军”的生存智慧。面对极端环境,分公司为员工筑起一道“防护墙”:防风沙护目镜、加厚棉服、应急医疗箱成标配;每周两趟班车往返50公里外的海流图镇,采购蔬果和生活物资;在他们驻地的生活区内,乒乓球桌、图书角、WiFi信号让戈壁有了烟火气。2025年春节,一场“家属探亲活动”温暖了整个寒冬——乘务员们的妻子第一次踏上戈壁,看到丈夫在零下20℃中检查机车的背影,泪湿眼眶:“以前总怪他不顾家,现在才懂他的坚持。”
钢铁脉搏,昼夜不息
十二时辰的“铁马守护者”。凌晨4点,乌拉特草原还沉睡在黑暗中,指导司机杜庆军已打着手电筒走向机车。34岁的他驻守甘泉线9年,摸索出一套“望闻问切”检修法:听柴油机异响、摸制动阀温度、看油表刻度……一次深夜暴雪中,他值乘的列车突发轴温报警,他冒雪趴在车底调整装置,手指冻僵仍咬牙完成抢修。“机车就是战友,一点隐患都不能留。”他沙哑着嗓子说。
在甘泉线,每个乘务员都是“多面手”。车队长常永亮有一张手绘的“羊群出没地图”,标记了12处牛羊窜道高风险区。2016年冬,他与团队在零下20℃中连续奋战10小时,人工更换16个重达196斤的机车缸套。没有天车辅助,他们用绳索捆住缸套,十几人喊着号子合力拖拽,冻僵的手指磨出血痕,却无人退缩。“完成任务后,我们蹲在检修库啃泡面,那是我吃过最香的一顿饭。”常永亮笑道。
与风沙的持久战。肆虐的沙尘曾是机车“杀手”——滤清器堵塞、活塞环磨损、柴油机熄火……2022年,业务骨干李栋带领QC小组发起攻坚。他们拆解数十台故障机车,发现传统滤芯难以阻隔细沙。经过三个月试验,团队将单元式空气滤清器升级为袋式结构,沙尘拦截率提升70%。改造后,机车故障率下降45%,这项成果荣获青岛市QC创新三等奖。
机车乘务专家型人才杜宏的手机24小时开机,7年处理近200起电器故障。仅2024年,他就处理了198起电器及制动机方面的故障,并配合检修完成了甘泉DF8B机车的辅修、小修,共计29台次。“故障再小,也可能酿成大祸。”杜宏总是这样说。如今,甘泉线的机车电器故障解决率达100%,杜宏被同事称为“故障克星”。
以命相托,铸就安全丰碑
4800天的奇迹。“安全是铁轨上的信仰。”安全总监王传波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。2023年4月,司机张伦发现钢轨被流沙掩埋,紧急制动后,他跳下车用铁锹清沙,手指被冻得失去知觉仍不停歇。最终,班组与工务人员合力抢通线路,避免了一起重大事故。“那一刻,我真正理解了‘责任’二字的分量。”张伦说。
甘泉线的安全记录背后,是无数个“舍小家”的抉择。十二年来,这支队伍创下安全运行4800天的纪录,相当于绕地球赤道行驶180圈零事故。
“我们不仅是铁路人,更是新时代的铁道兵。”2025年5月,一场沙尘暴后的班前会上,王传波指着墙上的“零误差”标语说道。这支队伍中,有退伍军人、大学生、农民工,却共享同一种基因——特别能吃苦、特别能战斗。新入职的乘务员第一次遭遇沙暴时不知所措,老师傅拍拍他的肩:“怕啥?咱们的机车比风沙硬气!”如今,他已能独当一面,还发明了“沙尘天气瞭望三步法”。
荒原上的“家文化”。甘泉线的驻地没有城市霓虹,却有独特的温情。食堂大师傅老周发明了“抗寒套餐”——羊肉汤配荞麦面,暖胃更暖心;每月一次的“戈壁KTV”中,乘务员用手机伴奏高歌《铁道兵之歌》“这里苦,但苦得有滋味。”
如今,驻地荣誉墙上挂满奖牌——“安全生产先进班组”“技术革新标兵”……
十二载寒暑,甘泉铁路的乘务员们将青春碾进铁轨,把责任刻进风沙。他们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,却用平凡之躯筑起一道钢铁长城。正如指导司机杜庆军在日记中写下的:“这里的每一粒沙,都是岁月的勋章;每一道辙,都是生命的刻度。”
当朝阳再次照亮戈壁,机车的汽笛声划破长空,这群“大漠铁军”又开始了新的征程。他们知道,脚下的铁轨不仅通向远方,更承载着一个时代的重量。
行驶在甘泉线上的内燃机车(王阳 摄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