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| > 企业文化 > 企业文苑 |
初夏 · 在凝视原野时仰望星空
未及相拥春已老,满眼不舍送春归。
不经意间,又一个骄阳似火的夏天悄然而至。
浅夏初约,绿肥红瘦、草木生香、虫鸣蛙唱。初暖的阳光,在随风摇曳的绿树缝隙之间跳跃,然后摇摇晃晃的洒落城市和乡村,给人一种温馨舒适而又充满生命活力的感觉。当太阳慢慢落山的时候,静静的望着披着霞光的绿树,在微风中摇曳枝叶,静心养神。时光在流逝的路上,脚步也变的缓慢了,身体和心灵也被世俗烟火熏染、浸泡了许多许久……但,灵魂深处却始终坚定的保持着真善美的初心。无论怎样,心灵深处都会保留一方净土,素净如初,美好如初,善良如初,真挚如初……静看一抹绿色,心中充满希望,寻几分闲情,掬水月在手。初夏暖风吹过田野,送来了青麦的香气,微黄的麦穗,似乎也困了,低着头渐入梦境……
阳台,窗边。
煮一壶茶,在糯米飘香的暮光里,寻觅人生路上的风景和感悟。突然,大脑中冒出“远、宽、淡”三个字,内心陡然间起起伏伏起来,因为这也许就是一些日积月累的疙瘩吧……
自认为,人生路上需要学会三看:一看远,二看宽,三看淡。这十二字箴言,也许就是三棱镜折射出的生命中璀璨光谱吧。当我们以“看远”为望远镜观测星河,以“看宽”作广角镜包容万象,以“看淡”为滤光镜沉淀时光;那么,生命的维度便在这三重境界的交织中不断延展,既而构筑起超越世俗的精神圣殿。
有时候。在时光长河中锚定生命坐标,然后在有限的视野和工具的辅助下,感官的远景也就算很远了……
但,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成长的变化,人和事的变化也就越来越复杂,所谓的人生感受,也就自然而然的,从浅到深、从近及远的发生着不同的变化。
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曾说:“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。”看远不是简单的目光延伸,而是以历史纵深感构建精神坐标系。司马迁忍辱负重著《史记》,将个人荣辱置于五千年文明长河中观照;王阳明龙场悟道,在蛮荒之地参透“心即理”的真谛。这些智者如同天文学家观测星轨般审视人生轨迹,在浩瀚时空中定位自我价值。看远需要超越功利主义的短视,正如庄子所言:“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无涯”,唯有将视野投向星辰大海,方能在有限生命中触摸永恒。
有时候。以包容万象构建精神圣殿,即为看宽。
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历经千年风霜依然绚丽多彩,正是不同文明交融的结果。敦煌守护者常书鸿在荒漠中守护艺术瑰宝,用开放包容的心态连接东西方文明。这印证了《周易》“地势坤,君子以厚德载物”的智慧。看宽意味着打破认知壁垒,如苏格拉底所言:“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。”当我们放下偏见与执念,方能看见世界的丰富性。就像敦煌壁画中的飞天,既有印度佛教的庄严,又具中原艺术的柔美,在碰撞中绽放异彩。这是一种通过文化和认知,而阐释的看宽的道理。但,对于人生中需要看宽的事情太多太多了……
其实,人生就是一边拥有,一边失去;一边选择,一边放弃。人生,哪有事事如意,生活,哪有样样順心。所以,在有限的生命里,不要和烂人、小人、垃圾人计较,因为不值得;不要和自己计较,因为伤不起;不要和往事计较,因为没意义;不和现实计较,因为生命要延续、生活要继续……所以,看宽了就觉得人活着很有意义!
有时候。在得失之间淬炼生命本真,既而看淡。在平淡中感受生命中生活的本真和趣事。
王维晚年隐居辋川别业,写下“行到水穷处,坐看云起时”的千古绝唱。这种超然物外的境界,正是看淡的至高表现。陶渊明归隐南山,在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的平淡中参透生命真谛。看淡不是消极避世,而是历经沧桑后的智慧沉淀。如苏轼所言:“回首向来萧瑟处,归去,也无风雨也无晴。”这种境界让人在得失之间保持平衡,既不被名利所累,也不因挫折沉沦,最终抵达“一蓑烟雨任平生”的生命自由。
也许,在很多时候,没有鼓励,没有认可,没有帮助,没有理解,没有宽容,没有退路,只有压力和失望。这个时候,就需要有一种强大自信心和平静如水的心境,努力的发自己的光、蓄自己的力,然后让自己成为发动机,带动你身边的人,一起去创造奇迹。
我们站在泰山之巅,当第一缕曙光划破黑暗,云海翻腾如波涛,山峰若隐若现,庙宇庄严肃穆,碑刻林立壮观,此刻的泰山宛如仙境。忽然明白人生三看实为三位一体的修行。看远让我们获得仰望星空的勇气,看宽赋予我们拥抱世界的胸怀,看淡则教会我们安住当下的智慧。这三重境界如同敦煌壁画中的三世佛,过去、现在、未来在时光长河中交相辉映,共同照亮生命的终极意义——在有限中创造无限,在瞬间中把握永恒。当我们真正领悟三看之道,便能在喧嚣尘世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,在纷繁世相里证悟生命的澄明之境。